服务预约电话:400 111 1128

别让家人中招!夏季这三类疾病更高发
来源:慈爱嘉 | 作者:慈爱嘉 | 发布时间: 2021-08-13 | 219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01. 老年人夏季容易得啥病?

夏季容易心梗、脑梗

很多人认为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,实际上心脑血管很怕高温,特别是潮湿闷热的夏季,所以三伏天也是梗塞性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


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三伏天容易发生心梗、脑梗呢?


1)出汗多:人体在高温环境里会出很多汗,导致血液中水分减少,血液黏稠度变高,引发心肌缺血、心绞痛。


2)血压波动大:天气炎热,人体的血压最容易波动,血流冲击血管内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,破裂后形成的血栓堵塞住了供应心脏的血管,就会引发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。


3)缺氧:夏季里空气湿度增高,空气中氧含量降低,非常容易导致人体缺氧,增加了罹患梗塞性心脑血管病的风险。


4)空调使用不当:室内外温差太大,老年人,特别是患有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糖尿病的病人,很难适应一冷一热、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,造成脑血管不断舒张、收缩,以致脑血管循环出现障碍而诱发梗塞性心脑血管病。


夏季容易发作痛风

在我们的认知中,冬天才是痛风的高发季节,殊不知痛风同样偏爱三伏天,其原因为:


1)新陈代谢加快:三伏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血尿酸的水平较高;


2)出汗多:三伏天出汗多,血液浓缩,让血尿酸的水平更上一层楼;


3)酒精、碳酸饮料摄入多:天气闷热,冰啤酒、冰镇碳酸饮料成了人们的最爱,但是酒精、碳酸饮料会倍增人体内的尿酸水平;


4)含糖水果摄入多:夏天水果大量应市,价廉物美,但大量吃水果,特别是甜度高的水果,摄入过多的果糖,同样是痛风的风险因素。



夏季加重“风湿性”疾病

在中医看来,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骨质增生性疾病等都属于风湿为患。


1)以风为主的患者关节肌肉的疼痛表现为游走性,即疼痛部位不固定,“比如有时觉得膝关节疼,有时又觉得腕关节疼,中医称之为‘行痹’;


2)以寒为主的患者疼痛部位相对固定,而且疼得比较厉害,这类患者遇寒症状就会加重,比如一进空调房就觉得疼,到稍微温暖的地方症状就会减轻,中医称之为“痛痹”;


3)以湿为主的患者疼痛通常不厉害,但会有明显的重着感和关节肿胀,中医称之为“着痹”。


所以中医讲究春夏养阳,冬病夏治,应用三伏贴、三伏灸等特色疗法温阳驱邪,对风寒湿痹都有良好的调理作用。


02. 应对这些易患疾病,我们日常生活该注意点啥?

天热也别用冷水洗澡

天热用冷水洗澡是不对的,汗多的时候用温水洗澡更健康。而且不宜多洗,不宜搓澡。夏天皮肤出汗多,如果常搓澡,皮肤的屏障就会减弱,很容易导致病菌侵入。


更应注意的是,老年人通常洗澡时间较长,水温又调得相对较高,长时间处在高温、高湿、缺氧的环境中非常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,甚至危及生命。


所以老年人洗澡水温不要太高,时间应控制在半小时内,洗完澡后应及时补水。


坚持服药是关键

那么,心脑血管病患者如何安全健康地度过潮湿闷热的夏季呢?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服药。


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以及有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血液黏稠以及糖尿病患者来说,一定要注意坚持服药,不能私自停药或减药,从而达到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目的。


特别是长期使用的药物,如阿司匹林,有证据显示,有心脑血管病风险的高危人群一旦停用阿司匹林,则心血管疾病危险迅速恢复到原有高水平。阿司匹林能使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下降15%,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的危险性总体降低23%。



夏季注意科学排汗

1)老年人对温度敏感性低,免疫功能低下,不宜长时间吹电扇和开空调,过分贪凉,特别在睡眠时更要注意。在酷暑季节,室内温度不低于25℃;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,要经常通风;当在室内感觉凉意时,一定要站起来活动四肢和躯体,以加速血液循环。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病人,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。


2)夏季穿衣服可有讲究。少穿化纤类、丝绸类衣物,因为不吸汗;尽量穿吸汗性强的针织类、全棉衣物。而且要勤换衣,保持衣褥干燥。另外,老人应午睡以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

3)运动不要过度。“夏季”高温高湿,很容易使老人的基础代谢增加,机体负担过重,水盐丢失,体内电解质紊乱,老人比年轻人更容易中暑。


所以,老人活动强度要适量,时间不宜太长,白天不要长时间在户外活动,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,避开一天里的高温时段。


4)花露水、痱子粉对预防长痱子效果更好。夏天没长痱子之前,或者刚出痱子时,用些花露水、痱子粉比较合适。但如果痱子出得很严重,甚至开始有脓头,再用花露水、痱子粉,不仅没效果,反而会加重病情,这时候应赶紧到专业皮肤门诊就诊


联系我们

定制专属服务 

400-111-1128

微信扫描二维码

在线预约服务